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11章 想互参劾(1 / 2)

大朝会的前一天,在梁国公府安心住着的上官沅芷让胖四去鹤留弯老道家,接了清宁来燕安,安排在一间客栈住下,并调了几名老兵保护,以待第二日随她进皇城。

翌日四更三刻,挺着大肚子的上官沅芷与姜守业出了梁国公府,往皇城而去。

姜守业是公爹,上官沅芷为儿媳,两人自是不可能同乘一车,再者上官沅芷还要去接住在客栈的清宁,便各乘了马车出发。

“多谢夫人相助。”清宁坐在马车中,微低了头,不敢看上官沅芷。

她知道上官沅芷不喜她,再者上官沅芷身份高贵,与之相比起来,清宁更觉自卑。

“无需谢我。”

上官沅芷淡声道:“你在我鹤留湾讨生活,便是我鹤留湾的一份子,本夫人自不能容他人欺我鹤留湾百姓,今日就算是旁人遇上此种事,我也会相帮的。”

清宁头垂得更低,眼神却是亮了些许,上官沅芷已将她当成了鹤留湾的一份子,这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
至少,没有再因她的出身而看低她,甚至今日还不惜为了她的事,挺着大肚子上殿面君,心中更是感激涕零。

但随后,上官沅芷的一席话,却又将绮梦眼中的那丝亮色抹去。

“清宁姑娘,你一个弱女子独自讨生活实是不易,咱们女子终归是要嫁作人妇的,你何不觅一良人嫁了,也好过像现今这般无依无靠。”

上官沅芷目光灼灼:“我大哥军中,有众多英武不凡的青年将军,你若有意,本夫人可以与你做媒。”

清宁闻言心中一凛,上官沅芷的意思再明白不过,这是让她离姜远远点,最好离开鹤留湾。

燕安城中谁人不知上官重之镇守在回南关,他手下的年青将军们不也在回南关么。

清宁微微抬了抬头,声音很轻却是很坚定:“夫人好意,小女子心领了,只是小女子心有所属,若今生不能嫁,那便孑然一身吧。”

上官沅芷立时柳眉倒竖,暗道,还真没看出来,这清宁看似柔弱,性子倒是极倔,这话说得还有点绿茶味,真是气煞个人。

“那估计你是真要孑然一身,孤苦到死了。”上官沅芷哼了一声。

清宁又低下头去:“若为心之所属之人而孤苦,清宁也不悔。”

上官沅芷有些恼怒,小茹见得气氛有些不对,连忙打岔:“姐姐,马上到皇城了呢,老爷的马车已经进皇城了。”

上官沅芷往车厢外一看,果然已到得皇城脚下,鼻子里轻哼了一声,也便不言语了。

上官沅芷虽然有些生气,但却是没忘了今天是干嘛来了。

虽然清宁对姜远有非分之想,但事情一码归一码,她在鹤留湾开面馆却差点被何书晏污了清白,还要被倒打一耙,这个公道,上官沅芷怎么都要讨回来的。

若是在这件事上认了输,那鹤留湾岂不是任人宰割,这才是上官沅芷不能容忍的地方。

上官沅芷因接清宁耽误了片刻,马车到得皇城崇德门前,崇德门已然大开,门前已无一辆车驾,想来都已进得内城了。

上官沅芷让胖四拿了鱼符让守门的禁军查验一番后,这才被允许入内。

马车过了崇德门,继续往前行驶,小茹撩开帘子一看,小嘴张得老大:“姐姐,这皇城内竟这般大。”

上官沅芷笑道:“这只是外城,要到得内城还需走上一里许。”

小茹如今也是见过大世面之人了,往日在燕安城内,也只是看得皇城高大的城墙,实是想象不出皇城内到底有多大。

今日进得皇城,算是开了眼界,这皇城就是一座城中之城,什么箭楼角楼皆有。

从外城往内城看去,更见宫殿楼阁层层叠叠多不胜数。

“这皇城内怎的没什么树木?”小茹突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,那就是皇城内没什么树,与大树成荫的镇国公府、梁国公府截然不同。

“妹妹,快把帘子放下,不要乱看。”

上官沅芷轻拉了一下小茹:“皇城内没树自有其道理,别多问。”

上官沅芷自不会告诉小茹,皇城内没树是为了防刺客的。

马车走了一里许,到得内城宫门通阳门前,只见得宫门两侧停了几十辆马车,这些都是来上朝的官员的车驾。

此时,通阳门内太和殿方向,传来礼乐之声,接着又隐隐传出百官们山呼万岁之声,想来朝会已经开始了。

“姐姐,我们不进去么?”小茹问道。

上官沅芷摇摇头:“我们暂且先不进,这金殿没那么好上,等得陛下传旨召唤方可,若无召唤便上殿,你们要挨二十庭杖的。”

小茹缩了缩头,不由得有些忐忑起来。

清宁更是惶恐不安,虽然以前在闻香楼时,见过不少达官显贵,应对起来游刃有余,但此地可是皇宫,她出身低贱,自是知道上不得这等之地的。

且上官沅芷又先告知,到时若要上金殿,说不得要先挨庭杖,这让她更不安。

上官沅芷看得清宁面上的表情,也知她心中惧怕,便道:“你无需害怕,就算你上金殿要挨庭杖,那也只是走个过场,不会真个打你的,只要注意礼仪,便无甚大事。”

太和殿中,鸿帝高坐龙椅,齐王赵祈佑站在文官队列最前,与一众百官行完大礼后,便开始议事。

户部尚书张兴,先奏了各地报上来的产粮情况,其中燕安周边各县,以及丰西府、山南东道、河东道、河西道、岭南、湘楚、桂郡都皆丰收。

山南西道却又是遇上蝗灾,需要赈灾,江南道、两浙道虽也丰收,但所交之粮不足往年的六成,言说受去年洪涝所致,水稻减产了。

鸿帝脸色微变:“江南、两浙去年所受洪涝不徦,但与今年何干!”

户部张兴道:“江南、两浙所呈上来的奏册上是这么说的,老臣也怀疑其中有问题,不如派出钦差出巡。”

鸿帝哼了一声,却是拒绝了:“不必了。”

鸿帝岂能不清楚江南、两浙的目的,如今抗拒赋税已到了明目张胆之地了,也该动手给点颜色了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笔趣阁